随着《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地,全国已形成 "需求响应补贴 + 专项建设补贴 + 技术研发补贴"的政策框架。
截至 2025 年 9 月,广东、江苏、浙江等 10 余个省份出台专项细则,补贴力度从每千瓦时几角到单个项目千万元不等,地域差异显著。
作为技术创新高地,深圳构建了最全面的补贴体系。 研发端,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最高补 1000 万元,V2G 设备等产业化项目可达 1500 万元; 建设端,龙华区按项目投资额 20% 补贴最高 100 万元,光明区对新型储能项目按实际投资额的10%-20%给予资助,最高5000万元,对虚拟电厂示范项目按市级资助的50%配套支持,最高500万元; 运营端,2025 年底前虚拟电厂参与精准响应的补贴标准不高于广东省市场化需求响应水平(约0.5-2元/千瓦时),且 V2G 设备通过国家强制性认证(CCC)即可申领。 深圳市《支持虚拟电厂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需提前布局。 首创削峰 / 填谷 / 实时三档响应补贴,调控时长超 4 小时可获 15 元 / 千瓦奖励,这一数值居全国首位。 补贴资金来自峰谷电价差调配,市场化特征明显。技术门槛严苛,要求调度指令响应延迟<200ms,更适合技术成熟的运营商。此外,江苏正探索跨省交易试点,补贴收益可进一步放大。 广州明确有功响应补贴 3.5 元 / 千瓦时、无功 0.12 元 / 千瓦时,分钟级调节项目还可获 0.01 元 / 千瓦・时备用补贴。 政策核心是支持参与 "中长期 + 现货" 市场交易,2025 年已公示首批运营商名单,标志着补贴与市场收益可叠加。但对合规性要求高,需接入市级平台且无能源领域失信记录。 全国首创 "容量 + 电量" 两部制补贴:调节能力≥5 兆瓦的项目可获 1 元 / 千瓦・月容量补贴,电量补贴分时段差异化,晚峰基准 3 元 / 千瓦时,A + 级项目可乘 1.3 倍系数至 3.9 元 / 千瓦时。 衢州、宁波还额外叠加 3 元 / 千瓦时、1 元 / 千瓦时市级补贴,实际收益可观。 2025 年 7 月市场化响应试点中,度电收益已达 0.7 元。 按调节能力给予 50 元 / 千瓦・年容量补贴,单个平台年上限 150 万元,连续奖励 3 年且每年仅递减 5%。 政策有效期至 2028 年,是目前奖励周期最长的地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虚拟电厂运营商需确保项目安全稳定运行至少8年,否则需退还已获补贴资金。 安徽:淡旺季差异化容量补贴,旺季达 2 元 / 千瓦・月,侧重稳定调节能力; 研发 + 建设 + 运营全链条覆盖,单个技术产业化项目补贴上限 1500 万元,远超其他地区 多地补贴设有效期:深圳市级补贴截止 2025 年底,上海 2026 年起补贴递减,成都要求提前 6 个月接入平台。建议 2025 年底前完成项目备案,抢占首轮补贴红利。
成都:平台建设按投资额 20% 补贴最高 500 万元,资源聚合商补 100 万元,但需提前 6 个月接入市级平台;
山东:分发电储能类与负荷类补贴,负荷类可参与全电力市场,调节收益覆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