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集团官方网站

咨询电话:4006-134-968

Industry information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蓝碳入列 CCER!第四批方法学公布,沿海城市迎发展新机

2025-10-15 2 收藏 返回列表
随着第四批 CCER 方法学征求意见稿的发布,蓝碳生态系统修复正式被纳入 CCER 体系。在全球公认的 “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 中,滨海盐沼与海草床的单位面积固碳总量或效率远超森林。这一重要突破,为沿海城市在生态资产转化、产业布局升级、金融产品创新及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带来多重机遇,推动蓝碳经济迈入发展新阶段。


蓝碳纳入 CCER,沿海城市迎来生态经济新契机

2025 年 9 月 30 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第四批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CER)方法学征求意见稿,其中滨海盐沼植被修复和海草床植被修复方法学的提出,标志着蓝碳生态系统修复正式被纳入 CCER 体系。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作为全球公认的 “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 ,其单位面积固碳总量或效率远超森林,在碳捕获与封存方面相较于绿色碳汇有着明显优势,对推动我国实现 “双碳” 目标意义重大。

此次第四批方法学的发布,对沿海城市而言,是一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它不仅为滨海盐沼、海草床这两类高固碳效率的蓝碳生态系统,提供了标准化的碳汇核算工具,解决了长期以来蓝碳项目核算难、交易难的问题,还直接激活了沿海城市丰富的生态资产价值,为沿海城市开辟了一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新路径。

滨海盐沼与海草床:高固碳的生态宝藏

在众多生态系统中,滨海盐沼和海草床犹如隐藏的瑰宝,拥有着令人惊叹的固碳能力。作为全球公认的 “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 中的两大系统,它们在单位面积固碳总量或效率上,远超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固碳能手 —— 森林。这些神奇的生态系统,如同大自然精心打造的 “碳汇工厂”,默默地为地球的碳循环和气候调节贡献着巨大力量。

一、滨海盐沼修复:沿海滩涂的绿色蜕变

第四批 CCER 方法学中,滨海盐沼植被修复方法学的提出,为滨海盐沼修复带来了新的契机。该方法学明确规定,滨海盐沼项目适用于无植被滩涂(盖度 <5%)、清退废弃海洋工程滩涂、退养海水养殖滩涂。并且,只要人工种植连续面积≥400㎡,就可以申报项目。考虑到项目的公益性强、成本高的特点,方法学还特别明确了 “额外性免论证”,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沿海城市开展项目的门槛 。

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盐城、南通和连云港,拥有全国 25% 的滩涂资源,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环渤海地区的天津、东营,以及东南沿海的莆田、温州等城市,也都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具备开发滨海盐沼修复项目的潜力。

以盐城为例,这座城市拥有 683 万亩沿海滩涂和 4550 多平方公里黄海湿地,在蓝碳领域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23 年,盐城完成了全国首笔盐沼碳汇交易,交易量达到 6600 吨,交易额为 150 万元。随着第四批方法学的落地,盐城的滨海盐沼修复项目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按照方法学测算,当前符合条件的盐沼项目年减排量约 3.7 万吨 CO₂e,到 2030 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增至 7 万吨 CO₂e。若按照 CCER 价格 100 元 / 吨计算,仅盐沼修复一项,就能为盐城每年增加 700 万元的碳汇收益。

在盐城条子泥湿地,通过碳汇交易获得的 150 万元资金,已经被用于互花米草治理和碱蓬植被补种。这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进一步增加了碳汇量,形成了 “生态改善 - 碳汇增量 - 收益反哺” 的良性闭环,为滨海盐沼修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海草床修复:海底草原的碳汇力量

海草床,这片神秘的 “海底草原”,同样在第四批 CCER 方法学中得到了关注。海草床方法学主要针对潮间带 / 潮下带无植被区域,明确了单位面积碳储量核算规则。例如,鳗草在理想状态下,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可达 2.0 tC/hm²,海菖蒲则更高,达到 4.5 tC/hm²。同时,方法学认可种子播种、植株移植等技术路径,这些技术路径非常适配南方沿海温暖海域的生态特征。

我国东南沿海的湛江、汕头、厦门,以及西南沿海的海口、三亚、北海等城市,拥有丰富的海草床资源,具备开展海草床修复项目的良好条件。广东湛江拥有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面积约 9.3 平方公里;海南东寨港海草床则是热带海草的重要基因库。然而,此前由于缺乏统一的方法学,这些海草床的碳汇价值一直未得到充分挖掘。

如今,随着第四批方法学的发布,这些城市的海草床项目开发迎来了新的春天。按照方法学测算,当前海草床项目年减排量约 0.6 万吨 CO₂e,到 2030 年,有望增至 2.8 万吨 CO₂e。除了碳汇收益,这些城市还可以结合生态旅游,开发 “海草床科普 + 潜水观光” 等项目,实现 “碳汇收益 + 旅游收入” 的双增收。

为了更好地推动海草床修复项目,沿海城市可以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攻关海草培育技术。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已经研发出了海草幼苗驯化技术。湛江、海口等城市可以依托这些技术,建立 “海草苗种基地”。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本地海草床修复的需求,还可以向周边城市输出种苗,形成蓝碳产业链的上游优势,进一步推动海草床修复项目的发展。

蓝碳服务产业:新兴赛道的蓬勃发展

第四批 CCER 方法学对碳汇监测精度、数据溯源、核证流程提出了严格要求,这不仅是对蓝碳项目的规范,更是催生了沿海城市在碳汇监测、技术服务、工程建设等领域的产业机遇,一条 “生态修复 + 技术服务” 的完整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

一、碳汇监测与核证:数据护航蓝碳交易

在碳汇监测与核证方面,方法学的要求推动着沿海城市不断提升本地化监测服务能力。在项目实施阶段,需要每 5 年对碳层面积、植被盖度、土壤有机碳等关键指标进行监测,而且这些监测数据必须经过第三方机构的核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滨海盐沼监测,需要借助无人机搭载 RGB / 多光谱相机,以及 GNSS 终端(单点误差≤2m),这些先进的设备能够实现对滨海盐沼的高精度监测,获取全面的数据信息。而海草床监测则需要水下相机和声呐设备,用于潮下带海草分布测绘,以掌握海草床的生长状况和分布情况。

雪迪龙、聚光科技等相关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需求,已经推出了 “蓝碳专用监测系统”。这些系统集成了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功能,能够为沿海城市的蓝碳项目提供专业的监测服务。沿海城市可以积极引入这类企业,设立区域服务中心,以提升本地的碳汇监测能力,为蓝碳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目前,全国仅有 9 家机构获得了 CCER 审定核查资质,包括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环联合等。为了降低本地项目的核证成本,提高核证效率,沿海城市可以通过 “政府合作 + 企业培育” 的模式,积极扶持本地机构获取资质。广东省已经率先行动,推动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申报核证资质,未来这一机构将能够为珠三角、粤西的海草床、盐沼项目提供服务,为当地蓝碳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二、生态修复工程:技术驱动的蓝色转型

滨海盐沼和海草床的生态修复工程,有着较高的技术门槛。滨海盐沼需要进行微地貌整饰、潮汐水动力调控等关键工程,以营造适宜盐沼植被生长的环境;海草床则需要进行生境改造、幼苗定植等工作,确保海草能够在新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这些技术要求,为沿海工程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江苏盐城的黄海金控集团,此前主要从事水利工程,在第四批方法学落地后,迅速抓住机遇,联合盐城珍禽保护区开发盐沼修复项目。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该集团已经形成了 “地形改造 - 植被种植 - 后期管护” 的全流程能力,在蓝碳生态修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25 年,其承接的盐沼项目合同额超过了 2 亿元,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工程向蓝碳生态修复工程的成功转型。

广东湛江的粤海集团,也从传统的填海工程转向了海草床修复。凭借着对本地海草资源的深入了解和丰富的工程经验,该集团在海草床修复领域崭露头角,已经中标汕头、厦门等地的海草床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贡献,也为粤海集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进一步推动蓝碳生态修复产业的发展,沿海城市可以结合本地实践,制定地方标准。盐城可以编制《滨海盐沼 CCER 项目实施技术指南》,将本地在互花米草治理和碱蓬种植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标准化。这些标准不仅可以指导本地的蓝碳项目实施,还可以向环渤海、长三角其他城市输出技术方案,形成 “标准制定 - 技术输出 - 工程承接” 的产业优势,提升沿海城市在蓝碳生态修复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碳资产金融化:开启生态融资新大门

第四批 CCER 方法学的发布,不仅规范了滨海盐沼、海草床项目的减排量核算,还显著提升了其可信度,为沿海城市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开发碳质押、碳保险、碳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沿海城市成功破解了生态项目融资难、回报慢的难题,为蓝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金动力。

一、碳汇质押贷款:碳汇资产的金融转化

在碳汇质押贷款领域,第四批方法学发挥了关键作用。它明确的减排量核算规则,让碳汇收益成为了一种可评估、可质押的资产,为沿海城市开发创新信贷产品提供了可能。

盐城率先落地了 “湿地修复蓝色碳汇远期质押贷”。以东台条子泥项目为例,该项目以未来 5 年预计产生的 3.3 万吨碳汇作为质押,按照 100 元 / 吨计算,这些碳汇价值约 330 万元。凭借这些碳汇质押,项目成功获得了兴业银行 2000 万元的贷款,而且贷款利率较普通流贷低 1.5 个百分点。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项目的资金需求,还降低了融资成本,为湿地修复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广东湛江则推出了 “海草床碳汇保单质押贷”。企业可以以 “海草床碳汇保险单” 作为增信手段,最高可获得 1000 万元的贷款,这些贷款资金将用于海草苗种采购,为海草床修复项目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若沿海城市大力推广此类产品,按照当前盐沼、海草床项目年减排量 4.3 万吨 CO₂e 计算,可质押碳汇价值约 430 万元。如果放大 10 倍杠杆,就可以带动 4300 万元的信贷投放。这些资金将为生态项目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推动蓝碳生态修复项目的大规模开展,进一步提升沿海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碳汇保险与基金:风险保障与资金助力

沿海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容易受到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些灾害可能会对蓝碳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导致碳汇减少。为了应对这一风险,开发 “蓝碳损失保险” 显得尤为必要。保险公司可以根据碳汇量评估保额,一旦自然灾害导致碳汇减少,保险公司将按照损失量进行赔付。

早在之前,宁波就已经试点了 “蓝碳浒苔保险”,为当地的蓝碳生态系统提供了一定的风险保障。2024 年,盐城市首单 “林木碳汇价值保险” 也在东台落地,为辖内 5079.14 亩公益林提供了 58.11 万元的碳汇价值风险保障。这些试点项目为 “蓝碳损失保险” 的推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来有望在更多沿海城市得到应用。

此外,沿海城市还可以联合金融机构设立蓝碳专项基金。这些基金将主要用于项目前期开发,为蓝碳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在项目前期,资金短缺往往是制约项目开展的重要因素,蓝碳专项基金的设立,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蓝碳项目的顺利启动和实施,为蓝碳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碳资产证券化:未来收益的提前兑现

随着 CCER 市场流动性的不断提升,沿海城市开始积极探索 “碳汇 ABS” 模式。这种模式将未来多年的碳汇收益打包发行证券,实现了未来收益的提前兑现。

以广东湛江某海草床项目为例,该项目预计在 20 年的计入期内,总减排量将达到 56 万吨 CO₂e。按照 100 元 / 吨计算,这些减排量的总价值高达 5600 万元。通过将这些未来的碳汇收益拆分为 “5 年期 ABS 产品”,并通过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发行,成功吸引了机构投资者的认购。这一举措使得项目能够提前回笼资金,这些资金可以用于新项目的开发,进一步推动海草床修复项目的持续发展。

如果此类产品能够与欧盟碳市场(EU ETS)实现对接,未来还有望实现 “中国 CCER 与欧盟碳配额” 的跨市场套利。这对于沿海出口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企业可以通过参与碳市场交易,降低碳排放成本,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中国蓝碳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

沿海城市群:蓝碳特色分工与协同发展

随着第四批 CCER 方法学的发布,我国沿海地区迎来了蓝碳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不同区域的沿海城市基于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蓝碳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推动了当地蓝碳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沿海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为我国的 “双碳” 目标贡献力量。

一、环渤海地区:工业与生态的和谐共融

环渤海地区的天津、大连、东营等城市,拥有大面积的淤泥质滩涂,这些滩涂为滨海盐沼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该地区也是我国钢铁、化工等重工业的集聚地,工业碳排放量大。基于这样的资源和产业特点,环渤海地区探索出了一条将盐沼修复 CCER 与工业碳减排相结合的独特发展模式。

天津港工业区的钢铁企业,通过购买本地盐沼项目的 CCER,如东营黄河口盐沼项目的减排量,来抵消部分碳排放配额清缴。这一举措既降低了钢铁企业的碳排放履约成本,又为盐沼修复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实现了工业减排与生态修复的双赢。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工业废水经处理后可用于盐沼植被灌溉。天津已经试点 “钢铁企业 + 盐沼项目” 结对模式,首钢京唐公司每年购买 2 万吨盐沼 CCER。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废水得到了合理利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为盐沼植被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和养分,促进了盐沼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盐沼的固碳能力,形成了工业与生态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

二、长三角地区:盐沼产业集群与技术辐射

长三角地区的盐城、南通、宁波等城市,是我国滩涂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丰富的滩涂资源为长三角地区打造 “盐沼 CCER 产业集群” 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盐城凭借其拥有的 683 万亩沿海滩涂和 4550 多平方公里黄海湿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多个盐沼 CCER 项目。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实施,盐城不断提升盐沼项目的减排量,使其成为长三角地区盐沼碳汇的重要供应地。同时,盐城联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建立 “长三角蓝碳交易平台”,这一平台的建立,打破了区域之间的碳汇交易壁垒,促进了盐沼 CCER 在长三角城市群内的自由流通。电力企业等碳排放单位可以通过该平台购买盐城、南通的盐沼 CCER,实现了区域内碳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碳汇的利用效率。

长三角地区还拥有众多科研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如南京大学、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这些科研机构在蓝碳相关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盐城、南通等城市充分依托这些科研力量,建立 “蓝碳技术服务中心”。该中心不仅为本地的盐沼修复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还为环渤海、东南沿海城市提供方法学咨询、监测技术培训等服务。通过技术输出,长三角地区将自身在蓝碳领域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提升了区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也为其他地区的蓝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东南沿海地区:红树林与海草床的双蓝融合

广东、福建的沿海城市,如湛江、厦门、莆田等,同时拥有红树林和海草床这两种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资源。这些城市充分利用这一生态资源特色,结合第四批方法学与此前的 “红树林营造方法学”,积极打造 “红树林 - 海草床” 双蓝碳项目。

在厦门环东海域,已经开展了 “红树林 + 海草床” 复合修复试点。红树林具有极强的固碳能力,其单位面积固碳量是热带雨林的 5 倍。而海草床不仅可以净化海水,改善水质,还能为红树林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生长环境。两者结合,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可提升项目碳汇量 15%-20%。

按照方法学测算,此类复合项目年减排量可达 3 万吨 CO₂e,较单一的红树林或海草床项目有显著提升。而且,这种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更加全面,它能够为众多生物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增加。同时,独特的生态景观也吸引了旅游、科研等附加投资,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四、西南沿海地区:热带蓝碳的国际舞台

海南、湛江、北海等城市,拥有独特的热带海草床、珊瑚礁等蓝碳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在全球蓝碳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为西南沿海城市开展蓝碳国际合作提供了独特的资源优势。

海南积极推进 “蓝碳国际交易试点”,海口东寨港海草床项目按照 “中国 CCER + 国际 VCS 标准” 进行双认证开发。通过获得国际认可的碳汇标准认证,该项目的碳汇产品可以向欧盟、东盟企业出售,实现了碳汇的国际化交易,拓宽了碳汇的销售市场,提升了蓝碳的经济价值。

湛江则依托中欧蓝碳项目,与德国、荷兰的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共同研发 “热带海草碳汇计量技术”。通过国际合作,湛江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提升自身在蓝碳领域的技术水平。未来,湛江有望将研发出的方法学输出到国际市场,为全球蓝碳计量提供中国方案,从而提升中国蓝碳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全球蓝碳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结语:蓝碳引领沿海城市的可持续未来

第四批 CCER 方法学将蓝碳生态系统修复纳入其中,为沿海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滨海盐沼和海草床的生态修复,到蓝碳服务产业的兴起;从碳资产金融化的创新,到沿海城市群的特色分工与协同发展,蓝碳经济正逐渐成为沿海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方法学的正式落地和碳市场的不断扩容,沿海城市有望在蓝碳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它们不仅能够为我国的 “双碳” 目标提供强大的生态支撑,还能通过自身的实践,为全球海岸带碳汇治理贡献宝贵的 “中国方案”。在未来的发展中,沿海城市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合作与创新,推动蓝碳经济的蓬勃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共同迈向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 。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