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们亲眼目睹了能源产业在推进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及重点领域安全能力构建方面的杰出表现。无论是传统能源的稳定生产与供应保障,还是新能源的迅猛崛起,抑或是能源基础设施的强化建设与全国电力流向布局的优化,都彰显了绿色低碳观念的深入人心,推动了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与升级。
时值“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国两会期间,能源产业的未来走向再次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代表委员们就加速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5日下午参与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路径。在科技创新上,要立足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并重,既要丰富科技成果,更要确保这些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产业创新上,要坚守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既要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要积极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领域。而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则需要搭建有效平台、完善体制机制,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
为了为“十五五”规划奠定坚实基础,能源产业正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能源报》的记者将带您深入两会现场,一同聆听来自能源领域的权威声音。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词首次亮相政府工作报告,并在短短一年间,引领能源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西北大漠,新疆哈密迎来了全国最大的“线性菲涅尔”光热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并网发电,26万块追日反射镜将白昼的阳光转化为热能,实现夜间长达8小时的稳定电力输出;而在西南腹地,国家电网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顺利投运,每年可向负荷中心输送高达35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满足近千万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济萍自豪地介绍:“2024年,我们深度参与区域性能源基地建设,大型储能系统荣登全球一级储能厂商名单。在氢能领域,我们成功交付的35MPa移动式加氢站,成为京津冀区域清洁能源供应的重要一环。”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焦煤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建泽则指出,“零碳矿山”建设是煤炭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多地和企业正积极推进“零碳矿山”示范建设,通过多种减碳、固碳手段,力争实现煤矿全生命周期的“零碳排放”。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支撑。
在东南沿海,全球最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福建惊艳亮相,其高达63层楼、叶轮直径超310米的庞大体型,刷新了世界纪录;而在东北工业重镇,哈电集团成功焊接制造出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最大尺寸的冲击式水轮机转轮,标志着我国在高水头、大容量冲击式水电机组研制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领跑全球。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坚定地表示:“我们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推出高质量产品。我们的异质结电池效率屡破世界纪录,晶硅单结电池和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也多次刷新历史。”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则分享了TCL在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方面的努力:“我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每年投入高达140亿元,累计申请专利11.3万件,在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领先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则聚焦新能源技术,布局新兴产业:“我们通过发展多元电池技术,满足新兴产业对动力能源的需求,加快氢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高能锂电池等新型电池的研发,构建起多元技术矩阵,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提供高效、安全的动力解决方案。”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召,而今年则进一步细化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变化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解读道,基于去年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未来新能源产业应继续深化技术创新,同时更加注重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地域特色的发挥。
薛济萍则强调了“因地制宜”新要求下的技术创新路径。他表示:“技术创新是新能源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将加大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的投入,坚持走技术差异化竞争路线,如固态电池的研发、海上风电系列技术和产品的定型、构网型储能技术应用等。”他还指出,新能源产业发展必须坚守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并积极融入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助力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院长孙予罕则提出了人才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的观点。他建议,要打通人才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任督二脉”,建立开放互动的中试平台集群,将企业工程技术融入科教机构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投身工程技术开发,从而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了“人工智能+”行动的持续推进。报告指出,要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姜耀东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能源与AI的融合发展势不可挡。AI技术将深刻变革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各环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在能源消费方面,AI可实现智能控制和节能优化,推动能源消费的绿色化和智能化。
华阳集团二矿生产衔接部采煤一队班组长张军以煤矿智能化建设为例,形象地描述了AI在能源产业中的应用:“AI就像一个‘望远镜’,通过地面的调度大屏,我们可以实时看到井下生产情况,掌握生产动态,实现远程监控和指挥。调度大屏就像一双‘千里眼’,让管理者能够洞悉每一个细节,确保生产安全与高效。”他还展望了“能源+AI”未来的应用前景,包括精准预测煤炭储量、合理安排生产、升级安全管理以及智能管控污染物排放等。
李东生则从科技制造业的角度出发,表示DeepSeek大模型技术将助力科技制造业的发展。“DeepSeek大模型技术可以更好地支撑企业智能化,我们的算力中心也能做得更大。”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AI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应用的信心和期待。
“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2025年的核心任务,并提出加速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以及统筹推进就地消纳与外送通道建设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显著成就。截至2024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跃升至18.89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56%;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亦达到3.46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5%。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合计与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基本持平,显著超越同期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指出,可再生能源正逐步从补充能源转变为主力能源,我国电源结构和出力特性均发生深刻变化。为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他建议加快特高压外送通道及跨省跨区通道建设,超前规划和启动新通道,提升电网互济能力,充分利用邻近省区调节能力,提高绿电消纳水平。
薛济萍则强调储能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关键作用。随着清洁能源占比的快速攀升,传统电力系统的单向模式已难以为继。储能技术的规模化部署正催生以储能为核心的“第二电网”,具备自主调节、多能互补和双向互动等新型特征。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7000万千瓦,等效利用小时数约1000小时,有效支撑了新能源开发消纳、顶峰保供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薛济萍还提出,智能电网是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建设智能电网,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电网运行状态,提高电网的灵活性和智能化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实现高效调度和消纳。
姜耀东则从多维度提出增加绿电消纳的策略。他建议加快技术创新,提升储能、智能电网等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网布局和输电通道;同时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发绿电消费潜力。在这一过程中,新型储能扮演着关键角色,能够有效平衡供需、提高电网稳定性、促进分布式能源发展,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和绿电消纳的重要支撑。
“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特别是要扎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并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在能源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进程中,民营经济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们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增强市场活力,还在创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大幅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民营企业也是全球市场的重要参与者,2024年全球前十光伏组件出货企业中,中国光伏企业独占鳌头,彰显了民营经济的实力。“新三样”、能源设备制造等领域,同样活跃着民营企业的身影。在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约60%;在各类充电服务领域,规模以上运营商中超80%为民营企业。
姜耀东强调,民营经济在能源产业这一关键领域的作用不容小觑,它们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就业机会创造等方面均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推动能源产业飞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善红用一组数据生动诠释了民营经济在江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贡献了超过五成的GDP、六成的税收、七成的企业研发投入和社会固定资本、八成的新增就业岗位、九成的高新技术产值。民营经济已成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展望未来,能源领域的民营企业将继续“修炼内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竞争力。李东生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极大地提振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激发了企业家的奋斗精神。作为民营科技制造企业,他们将坚定发展信心,提升核心能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深耕发展,助力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话语权,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张天任则表示,国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这让他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决心。
姜耀东进一步指出,民营企业要勇于创新,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要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未来,民营经济将在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征程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大踏步迈进新能源项目投资和建设领域,像勇敢的探险家一样不断发现新市场、推动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并积极参与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市场,为能源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为中国能源产业的壮丽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中国能源行业的未来发展蓝图逐渐清晰。在“十四五”规划的最后一年,能源将持续发挥国民经济命脉和社会发展基石的作用,在保障安全供应的基础上助力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一幅绿色、智能、高效的能源产业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