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集团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6-134-968

Industry information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深度 | 能源电力民营企业闯关“三重门”

2025-08-12 10 收藏 返回列表

在能源电力领域,民营企业正面临多重"门禁"难题——看得见进不去的"玻璃门"、进入后遭遇推诿的"旋转门"、勉强进入又被排挤的"弹簧门"。更严峻的是,由于行业天然的垄断属性,许多民企甚至找不到投资的"门"在何处。政策层面同样存在"空转"现象,看似方向明确的要求往往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抓手,令企业无所适从。

行业发展呈现"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新能源与低碳产业的巨大前景引发投资热潮,储能等新兴领域已出现严重"内卷";另一方面,实际过剩的是低效产能,真正具备竞争力的先进产能仍显不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民企在基础研究和人才储备方面短板明显,若创新乏力或技术进步滞后,当前在"新三样"等领域的优势地位恐难持续。

能源转型需要构建多元生态体系:既依赖国企"参天大树"筑牢基础,也需民企"灌木草丛"激发活力。当前电力民企虽展现强劲创新动能,却仍陷于内外交困的发展窘境。

法治保障开启新纪元: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于5月20日正式施行,民营经济发展实现从"政策扶持"到"法治护航"的历史性跨越。该法与今年2月民营企业座谈会、4月国家能源局《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形成政策合力,直指行业痛点。唯有培育公平竞争、多元共生的市场土壤,方能使国企与民企优势互补,让"小草"破土、"苔花"绽放,共同释放能源转型的"生态红利"。

从“卡脖子”到“中国造”

能源电力民营力量不可或缺

能源技术竞赛新格局:民企创新力构筑"双碳"赛道优势

在"双碳"目标引领的全球能源技术竞赛中,技术创新正成为决定发展主导权的核心变量。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系统专委会委员吴疆用"热带雨林"生态比喻电力能源产业格局:国有运营企业如同参天大树提供基础支撑,而民营企业则似灌木苔藓填补生态位,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其中,国企侧重基础网络运营和长期价值投资,民企则在装备制造、技术服务等领域展现独特优势——风电、光伏、储能等战略新兴产业中,民企投资占比分别达65%、85%和78%(中国能源研究会2024数据)。

创新闭环释放民企战略价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薛菲研究员指出,民营企业构建了"需求捕捉-技术迭代-场景适配"的创新闭环机制。这种机制在能源领域催生显著成果:2024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104.5万件中,民企占比达73%。具体表现为:

1. 产业规模方面,"新三样"出口破万亿,其中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连续七年全球第一,光伏组件全球产量占比超80%;

2. 技术突破方面,民企主导完成全球首个光伏组件碳足迹国际标准制定,储能领域通过严苛的1300℃燃烧安全测试;

3. 核电配套领域,神通阀门等专精特新企业攻克核级关键部件技术,与国企主设备形成产业链互补。

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民企实践

随着电改深化,民企在电力市场呈现结构性突破:

- 售电侧:2400余家民营售电公司重构价值链条,其创新的负荷聚合模式覆盖近60万家零售用户;

- 技术创新:参与50%的能源领域首台套装备研发,华为新能源功率预测平台将精度提升15%;

- 基建投资:民企以参股方式进入核电等领域,2024年新批核电项目均配置10%民资比例。

这种"国企筑底、民企拓新"的协同模式,正推动我国从能源技术追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如宁德时代主导制定的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标志着我国首次以主要牵头国身份完成国际标准制定。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进程中,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

从外部“三道关”到内部“创新关”
民企高质量发展仍需“爬坡过坎”

民企发展困局:外有"三重门"内有"三短板"的突围之战

一、外部环境的三重制约

**1. 身份准入的"玻璃天花板"**

中国社科院阳镇研究员指出,能源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未真正打破"身份壁垒"。某匿名民企高管透露,某省电网设备招标中,国企附属企业中标率高达72%,而技术评分相同的民企常因"规模不足"被拒。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国企通过纵向并购形成"自我闭环",如某发电集团近三年收购6家设备商后,其系统内采购比例从35%骤升至68%。

**2. 政策执行的"弹簧效应"**

实地调研发现,某地光伏项目审批中,民企平均需提交42项材料,较国企多出11项。某售电公司负责人反映:"电价补贴拖欠最长达28个月,但国企同行均能在6个月内结清。"这种"政策温差"导致2023年民企能源投资增速较国企低9.3个百分点。

**3. 融资体系的"虹吸现象"**

北京民促会数据显示,2024年能源类民企债券融资成本平均较国企高2.8个基点。某储能企业为获取贷款,不得不将专利质押率提高到85%,而同类国企仅需30%资产抵押。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数据显示,民企信用债违约率是国企的3.6倍,加剧金融机构的"避险偏好"。

二、内生发展的结构性短板

**1. 创新能力的"阿喀琉斯之踵**

欧盟研发记分牌揭示残酷现实:中国前十研发企业中仅1家民企。光伏产业虽占据全球80%产能,但关键设备如PECVD镀膜机进口依赖度仍达65%。某风机厂商坦言:"单个轴承维修需支付外方工程师每日2.3万元服务费,超过产品毛利。"

**2. 管理模式的"代际断层"**

抽样调查显示,营收50亿以下能源民企中,仅2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某锂电池企业扩张期间,因家族成员干预研发决策,导致新品量产延期14个月,错失8亿元订单。财务透明度不足更推高融资成本,某光伏企业因两套账本暴露,债券利率被迫上浮150个基点。

**3. 国际竞争的"双重围剿"**

2024年我国储能企业海外涉诉案件激增217%,某企业因专利侵权单案赔偿达1.2亿欧元。与此同时,国内风电整机价格战致毛利率跌破8%,较国际同行低11个百分点。这种"外有专利大棒、内有价格屠刀"的困境,使得研发投入强度持续低于警戒线。

三、破局之路的辩证思考

**制度层面**需建立"负面清单动态评估机制",将某省试点的"民企投诉直达纪委"模式全国推广。**市场层面**可借鉴德国"Fraunhofer研究院"模式,组建能源领域共性技术攻关联盟。**企业自身**要跨越"代际陷阱",某上市光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后,研发效率提升40%的案例值得参考。

这场突围战不仅是民企的生存之战,更是中国能源体系能否实现"热带雨林式"良性生态的关键一役。当制度性交易成本下降1个百分点,民企研发投入就会增加2.3%(北大光华研究数据),这个乘数效应正是破解困局的密码所在。

从“破障碍”到“练内功”

夯实能源民营企业发展底座

破局之道:构建民企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生态与创新范式

一、制度重构:从政策宣示到法治保障

2024年政策组合拳正在形成制度合力:2月民营企业座谈会确立的"账款清欠专项行动"已追回拖欠资金超1800亿元,4月能源局《促进措施》明确要求新招标项目民企参与率不低于35%。值得关注的是,某省试点"政企纠纷仲裁直通车"机制后,民企维权周期从平均11个月压缩至63天。这种"法律救济+行政督导"的双轨制,正在重塑政商关系的信任基础。

 二、竞争中性:打破隐形的所有制藩篱

吴疆提出的"三统一"原则在实践中深化:全国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平台已实现98%的运营数据公开,某区域电网第三方接入项目民企占比提升至42%。阳镇团队调研显示,实施"负面清单动态评估"的省份,民企能源项目审批时效缩短40%。建议借鉴欧盟《数字市场法》经验,对年采购额超百亿的国企强制实施"供应链多元化"考核。

三、金融破冰:构建全周期融资支持体系

薛菲的建言已转化为具体措施:政策性银行设立4000亿元能源专项信贷,创新"技术专利证券化"产品累计发行突破120亿元。某储能企业通过"投贷联动"模式,获得保险资金10年期低息贷款,融资成本较传统渠道下降2.3个百分点。需进一步推广"碳账户+信贷"联动机制,将企业减排绩效转化为融资额度。

四、全球竞合:从产品输出到标准引领

凡鹏飞强调的国际化支撑体系初见成效:中国新能源标准海外采纳率从2020年的17%提升至34%。某光伏企业依托"国际标准对标工程",成功规避欧盟碳关税影响。建议组建"一带一路"能源认证联盟,将我国在特高压、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规则话语权。

五、创新升维:突破低端锁定困局

廖宇指出的转型路径正在验证:某风机厂商投入12%营收用于基础材料研发,三年内实现主轴轴承国产化替代。数据显示,研发强度超5%的能源民企,海外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达47%。需要建立"链主企业+科研院所"的创新联合体,在宽禁带半导体、钙钛矿等领域布局下一代技术。

这场深刻变革昭示:当制度性交易成本下降1个百分点,民企研发投入就会增加2.3个百分点(北大光华研究数据)。在浙江某光伏集群,政企共建的"技术预警平台"已成功规避7起国际专利纠纷。正如某位从业者所言:"我们不要特权,只要一个能公平比试技术高低的擂台。"这或许正是破局的关键——让创新要素在阳光下自由流动,使国企民企在各自赛道绽放光彩。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