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集团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6-134-968

Industry information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聚焦 | 被“逼”出来的绿电直连

2025-08-11 18 收藏 返回列表


绿电直连新政破冰:新能源消纳的突围之路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4〕650号),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消纳模式创新上迈出关键一步。该政策明确将通过建立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项目与终端用户的直接供电通道,实现绿色电力的物理溯源,为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提供了新的政策工具。

政策创新背后的现实考量

绿电直连机制允许新能源发电项目绕过公共电网,通过专用线路向特定用户直接供电。这一设计既保留了电力直供的物理可追溯性,又为应对国际碳壁垒提供了制度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该政策出台正值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越火电之际,2023年全国弃风弃光电量达520亿千瓦时,同比上升12%,凸显政策出台的紧迫性。

二十年博弈的破局尝试

我国电力直供探索始于2001年电力体制改革,历经宜昌直供电叫停(2006年)、郑州航空港区项目搁浅(2022年)等多次挫折。此次650号文的出台,既是对二十年探索的经验总结,也是在新形势下的大胆突破。正如能源专家李明所言:"这不仅是技术路径的创新,更是电力体制深水区改革的破冰之举。"

国际博弈中的战略应对

面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全面实施,我国现有绿证体系尚未获得国际完全认可。绿电直连通过建立可验证的绿电溯源体系,有望成为突破碳壁垒的"技术护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三样"产品出口中,约35%面临碳关税冲击,绿电直连的政策价值不言而喻。

实施挑战与配套需求

尽管政策获得业界广泛关注,但实际推进仍面临多重挑战:

1. 经济性瓶颈:初步测算显示,直连项目综合成本较市场购电高出15-20%,主要来自线路建设分摊和过网费

2. 机制衔接障碍:与现行电力市场、绿证体系的协同机制尚待明确

3. 规模限制:现阶段仅允许单一电源对单一用户的点对点模式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政策效果将取决于后续配套细则的完善程度,特别是价格形成机制和利益分配方案的设计。正如国家能源研究院报告所强调:"绿电直连不应是孤立政策,而需要与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辅助服务机制改革协同推进。"

改革新征程的启示

650号文的象征意义或许大于即时的实践价值:

- 标志着电力体制改革进入"啃硬骨头"阶段

- 展现了政策制定者应对复杂问题的系统思维

- 为后续深度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正如通知中"有序推动"的表述所暗示的,这场改革更需要"蹄疾步稳"的推进智慧。在双碳目标与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下,绿电直连政策的出台,既是对历史难题的正面回应,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其最终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各方在实践中展现的改革智慧与协作精神。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