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动力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6-134-968

Technical & Communication
双碳知识

双碳知识
双碳知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双碳知识

碳价“碳金融”创新:绿色债券、碳信托怎么玩?

2025-05-15 5 收藏 返回列表

20250515/0b6238feeb4b4474144ded510b7a4714.png

全球碳中和浪潮下,“碳价”正从抽象概念演变为可交易、可投资的金融资产。中国碳市场启动两周年之际,碳金融创新成为热议话题——绿色债券规模突破万亿,碳信托产品接连落地,碳中和ABS、碳中和ETF等衍生品层出不穷。
       但碳金融的玩法远不止于此。碳价如何与金融工具深度绑定?绿色债券和碳信托如何成为企业减碳的“资本杠杆”?本文将拆解碳金融的底层逻辑,揭示碳中和时代的财富密码。


一、碳价:从政策工具到金融资产

  1. 碳价的本质:稀缺性定价
    碳价是碳排放权的货币化表达。当前全国碳市场均价约50元/吨,而欧盟碳价已突破90欧元/吨(约合人民币680元)。巨大的价差背后,是碳配额供给机制的差异:欧盟通过碳关税倒逼企业减排,而中国碳市场仍以免费配额为主。
    关键点:碳价上涨的底层逻辑是“总量控制与交易”(ETS),未来随着配额收紧和纳入行业扩容,碳价将逐步向资源属性回归。

  2. 碳价波动的金融属性
    碳价受政策、天气、能源价格等多重因素影响,已具备大宗商品特征。例如,2022年欧盟碳价因天然气危机一度暴跌40%,2023年又因欧盟碳关税(CBAM)落地反弹。这种波动性为金融衍生品提供了生存土壤。


二、绿色债券:碳中和时代的“绿色杠杆”

  1. 玩法规则:不是所有绿债都“绿”
    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的《绿色债券原则》要求资金投向符合气候转型项目,但国内部分“漂绿”债券曾引发争议。2023年,监管部门明确要求绿色债券募资投向绿色项目比例不低于70%,并引入第三方认证。
    创新案例:
    • 转型债券: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发行“碳减排挂钩债券”,约定若减排目标未达成,利息支出自动上浮。

• 蓝色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海洋保护与可持续渔业,如青岛银行发行的5亿元蓝色金融债。

  1. 玩转绿债的三大策略
    • 低成本融资:绿债发行利率通常比普通债券低10-30BP,且可享受财政贴息。

• ESG投资溢价:全球ESG基金规模超40万亿美元,绿债成为外资配置中国资产的核心标的。

• 碳抵消收益:部分绿债要求发行人将部分资金购买碳信用,形成“减排+投资”闭环。


三、碳信托:激活碳资产的“金融魔方”

  1. 碳信托的四大模式
    • 碳资产托管:控排企业将碳配额委托信托公司管理,通过交易获取超额收益。

• 碳中和信托:个人投资者购买信托产品,资金投向光伏、风电等碳中和项目,享受收益+碳积分双回报。

• 碳汇质押融资:林业碳汇收益权作为抵押物,助力乡村振兴(如福建三明“林业碳汇贷”)。

• 碳中和ETF:信托公司联合基金公司推出挂钩碳中和指数的金融产品。

  1. 风险与破局
    当前碳信托面临两大痛点:
    • 碳资产流动性不足:全国碳市场仅覆盖电力行业,配额日均成交量不足百万吨。

• 定价机制缺失:碳汇价值评估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产品收益率波动大。

解决方案:推动碳期货上市,建立碳资产估值体系,探索碳信托与保险联动机制。


四、碳金融的未来:从工具创新到系统重构

  1. 政策东风:碳金融的“三重红利”
    • 双碳目标:2060年前中国需减排400亿吨,催生百万亿级投资需求。

• 人民币国际化:碳交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上海环交所计划推出离岸碳市场。

• 绿色金融改革:央行将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至外资银行,跨境碳资本流动加速。

  1. 投资者的“碳机遇”
    • 个人赛道:碳账户积分兑换权益、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投资门槛降低。

• 企业赛道:通过碳资产置换降低融资成本,例如蔚来汽车发行首单“绿色+碳中和”ABS。

• 国际赛道:参与跨境碳关税套利,如布局欧盟碳关税豁免清单相关产业。


结语
碳金融的终极目标,是将碳排放的“负外部性”转化为可交易、可增值的“正资产”。当碳价突破200元/吨、碳信托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时,这场绿色革命将真正重塑经济底层逻辑。
行动建议:关注碳配额扩容行业(如钢铁、建材),布局碳中和ETF,警惕“伪绿”金融陷阱——真正的碳金融,必须经得起碳价波动的考验。

20250515/b9a93e14688d0654d72e4703360bad88.jpg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