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动力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6-134-968

Technical & Communication
双碳知识

双碳知识
双碳知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双碳知识

雄安新区碳中和试验:零碳园区如何创造碳资产?

2025-04-04 6 收藏 返回列表

20250407/51bb399d48bbe15454f1634701ba5294.png

在中国“双碳”目标的宏大叙事下,雄安新区正以一场前所未有的实验,探索未来城市的低碳发展范式。作为全国首个“碳中和示范区”,雄安的零碳园区不仅是绿色技术的试验场,更正在构建一套全新的经济逻辑——将二氧化碳排放转化为可交易、可量化的资产。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与制度设计的碰撞,正在重塑人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知。

一、从“被动减排”到“主动经营”:碳资产的底层逻辑重构

传统观念中,企业往往将碳排放视为一种负担,但在雄安新区的零碳园区里,碳排放被重新定义为一种“负资产”——通过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可交易的资源。  

• 碳配额交易:园区内企业通过节能改造降低能耗,节省下来的碳排放权可在全国碳市场出售;  

• 绿电溯源价值:依托100%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园区生产的清洁电力附带可验证的“碳足迹标签”,成为高附加值产品的绿色通行证;  

• 生态增值服务:屋顶光伏、垂直绿化等减碳设施衍生出碳汇开发潜力,未来可通过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机制变现。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环保投入纯成本支出的思维定式,让每一度绿电、每一平方米光伏板都具备资产属性。

二、技术矩阵赋能:零碳园区的“四重变现路径”

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率先构建了零碳园区操作系统,其核心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挖掘碳资产生成场景:  

20250407/673079556b9f5f22f2a11128e84afc6b.png

例如,园区内某物流企业通过接入智能微网,每年减少外购绿电成本300万元,同时获得国际权威机构颁发的碳中和认证,使其在欧洲市场的物流报价竞争力提升15%。

三、制度破局:谁来为碳资产定价?

零碳园区的商业闭环离不开金融工具的创新:  

• 碳期货预售:建设单位在项目设计阶段即可预挂未来20年的碳配额收益权,吸引绿色债券定向投资;  

• 跨区补偿机制:通过跨省绿电交易,雄安将富余绿电输送至京津冀重工业区,收取“碳泄漏风险防控费”;  

• 碳关税对冲:针对出口型企业,园区提供碳足迹核查与碳关税保证金托管服务,降低国际贸易摩擦风险。  

2023年雄安新区推出的“碳账户保险”更具突破性——保险公司为企业的碳减排量提供保底收购承诺,化解市场波动风险。

四、挑战与启示:雄安模式的复制边界

尽管前景广阔,零碳园区的碳资产运营仍面临多重考验:  

1. 技术标准滞后:现有碳排放核算体系难以精准计量分布式能源网络的动态排放;  

2. 价值实现周期长:林业碳汇等项目需5-10年才能产生稳定收益;  

3. 区域协同难题:京津冀三地碳市场监管规则不一,跨域交易存在壁垒。  

对此,雄安正在构建“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的碳管理中枢,通过实时模拟优化减排路径。其经验表明:成功的零碳园区必须具备三种能力——能源系统的弹性调度能力、碳资产的金融化运作能力、以及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能力。

五、结语:一场城市级的商业革命

当雄安新区的无人驾驶巴士穿梭于零碳社区时,它承载的不仅是乘客,更是一个全新的经济物种——碳资产正在从环保概念演变为生产要素。这场试验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碳中和的本质不是牺牲发展,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设计,开启经济增长的新维度。或许不久的将来,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将由其“负碳能力”而非传统GDP来定义。


20250407/150855594810d740abba7b3bdc28b56c.png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