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动力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6-134-968

Technical & Communication
双碳知识

双碳知识
双碳知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双碳知识

网购隐含碳税?平台悄悄收取绿色服务费引争议"

2025-04-12 8 收藏 返回列表

20250414/bd689f24696649c43f03ada5515cafdb.png

当你在淘宝下单一件纯棉T恤,支付页面突然多出一项“绿色物流费”;当拼多多商家提示“碳中和包装需补差价”;当京东PLUS会员发现“碳积分抵扣”功能悄然上线……一场围绕“隐性碳成本转嫁”的争议正在电商领域爆发。平台方宣称这是“推动绿色消费的必要举措”,消费者却质疑这是“打着环保旗号的变相涨价”。这场看似创新的商业模式变革,究竟是碳中和的必经之路,还是资本裹挟下的新收割陷阱?

一、藏在购物车里的“碳账单”:平台如何悄然转嫁成本? 

1. 从“绿色溢价”到“隐性征税”  

2024年天猫“双11”首次推出“碳足迹标签”功能,数据显示:一件跨境直邮毛衣的隐含碳排放高达12.8kg,平台据此向商家收取0.5-2元/件的“碳中和服务费”。某服装品牌负责人透露:“实际碳核算成本不到1元,但平台抽成比例高达40%。”  

2. 三大隐蔽收费模式解析  

• 包装加价:京东“青绿包裹”服务中,可降解快递袋单价0.8元,较普通袋贵3倍,但环保认证信息未完全公开  

• 物流碳税:菜鸟网络对非新能源车辆配送加收15%服务费,商家被迫承担转嫁成本  

• 积分套利:拼多多“碳惠通”系统被曝利用碳积分兑换规则漏洞,实际减排量仅为宣传值的60%  

案例:2024年5月,消费者王女士在唯品会购买“碳中和羽绒服”,收到商品后发现包装标注的碳抵消量与平台公示数据不符,引发百人集体投诉。

二、争议漩涡中的四大焦点:环保还是生意? 

1. 核算标准不透明  

• 平台自行制定的《电商碳足迹计算方法》缺乏第三方验证  

• 同类商品不同平台的碳足迹值差异最高达300%(如小米手机在拼多多与抖音的碳标签数据冲突)  

2. 成本分摊不合理  

• 消费者承担80%绿色溢价,平台与商家仅分摊20%  

• 艾瑞调研显示:78%用户认为“碳中和成本应由全链条共同承担”  

3. 技术噱头大于实效  

• 某平台宣称“区块链碳追踪”,实则使用Excel手工录入数据  

• 绿色包裹降解率未达国家标准,二次污染问题凸显  

4. 监管真空地带  

• 现行《电子商务法》未明确碳相关费用的合法性边界  

• 上海消保委2024年调查显示:63%消费者遭遇“绿色捆绑销售”  

三、全球对比:跨国平台的差异化策略  

1. 欧盟模式:强制披露+成本分摊  

亚马逊欧盟站要求商家必须公示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并禁止将碳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违者最高罚款营收的5%。  

2. 美国模式:市场化碳积分交易 

沃尔玛推出“碳信用超市”,允许消费者用减排量兑换折扣,平台仅收取5%手续费。  

3. 中国探索:政策驱动下的混沌期 

• 浙江试点“电商碳账户”:用户低碳行为可兑换运费险抵扣券  

• 深圳拟立法规定:平台不得以环保名义收取未公示费用  

四、破局之道:重建绿色消费信任体系  

1. 技术革新  

• 蚂蚁链推出“碳足迹NFT”,实现减排数据不可篡改溯源  

• 菜鸟启用AI动态碳核算系统,误差率从35%降至8%  

2. 模式重构  

• 京东推出“零碳运费险”:用户低碳行为可降低退货运费  

• 得物APP试点“碳积分分红”:消费者参与碳核查可获利润分成  

3. 制度突破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拟出台《绿色消费明码标价指引》  

• 人大代表建议设立“电商碳税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  

五、未来之战:谁将定义绿色消费新规则? 

当拼多多凭借“砍一刀”模式横扫下沉市场,淘宝用“88VIP碳账户”争夺高净值用户,京东以“青绿供应链”构建壁垒——这场绿色消费战争的本质,是数据话语权与定价权的争夺。  

• 消费者觉醒:95后群体中,62%表示愿意为透明碳服务多付10%费用  

• 资本暗涌:红杉资本设立50亿美元“绿色电商基金”,专注碳技术投资  

• 国际博弈:欧盟碳边境税倒逼中国电商平台加速合规改造  

从“扫码查看碳足迹”到“为绿色付费”,电商平台的每一次创新都在重塑商业伦理的边界。当一棵树苗的碳汇价值被量化成0.01元,当一次快递选择变成环保立场宣言,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绿色究竟应该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革命,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商业游戏?  

20250414/8e716a9f7b4fac614f3de29e1761b746.png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