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动力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6-134-968

Industry information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做好绿电消费“必答题”

2025-03-29 9 收藏 返回列表

20250329/f88d4b215eda36c67ef51c1d11383893.png

在当下,我们日常所用的电力究竟蕴含着何种“色彩”?这一问题正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明确指示,完善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已提上日程。针对电力消费这一绿色消费的核心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全力培育绿证市场,激发绿色电力消费的内在需求。那么,这张被誉为电力“身份证”的绿证,究竟将如何深刻变革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电力虽无形无质,但其“来源”却对地球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绿证,作为判定电力属性的“裁判员”,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独家证明。相较于直接的绿电交易,绿证交易更为灵活,实现了电与证的分离,购电者仅需购买证书即可获得相应电量的环境价值。绿证实现了绿电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数据贯通,为绿电消费提供了精确溯源、科学认证和精准核算的保障,就如同为绿电贴上了独特的二维码,拥有它即意味着使用了绿色电力。

为何要着力培育绿证市场?首先,为适应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需求,加快构建绿电消费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国际上,如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早已建立绿证制度,绿证作为绿电消费溯源和核算的权威工具,将为我国绿电消费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绿证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与消纳利用的关键抓手,也是顺应国际绿色贸易潮流的重要手段。

自2017年实施绿证制度以来,我国绿证交易规模显著增长,交易主体不断壮大。无论是大型活动、用能企业、公共机构还是居民用电,都纷纷通过购买绿证来实现绿色电力消费。绿证已成为企业构建绿色产业链、报告碳足迹、完成ESG报告披露、践行社会承诺的重要工具,购买绿证即消费绿电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在绿证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市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绿证市场供需失衡,价格偏低,绿色电力环境价值尚未充分体现;绿证纳入碳排放核算的方法尚需进一步明确,相关标准有待完善;绿证国际互认仍需持续推进。《意见》的出台,正是针对这些痛点,以系统性改革寻求突破。

新政的核心亮点在于为绿证绿电消费制定了全新的制度安排。相较于绿电的生产和输送,绿电消费环节相对薄弱。尽管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全球领先,但若绿电不能真正被消费,能源转型就无法形成完整闭环。当前绿证供给充足但企业购买意愿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强制消费约束且绿证尚未与碳市场、消纳指标等考核体系挂钩。

《意见》提出坚持强制与自愿双轮驱动的策略。一方面,通过法律手段稳步推进绿证强制消费,将绿证消费与重点行业、企业的责任紧密绑定,逐步提高绿电消费比例并使用绿证进行核算。例如,对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和数据中心以及其他重点用能单位和行业提出了明确的绿电消费比例目标要求,并将绿电消费信息纳入上市企业ESG报告。另一方面,通过激励机制拓展自愿消费场景。从推广“电动汽车充绿电”到建设“绿电社区”,从鼓励企业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到推出居民绿电套餐,政策将绿电消费从产业端延伸至生活端。这种“刚柔并济”的设计将有效提升绿电消纳和绿证交易水平。

对于出口企业而言,中国绿证如何与国际接轨是其最为关心的问题。随着全球贸易绿色化发展趋势的加剧,欧盟等地区对贸易产品“含绿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张绿证可能成为出口商品的国际“通行证”。新政提出推动绿证标准国际化,未来我国将统筹推进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编制工作,推动我国绿电消费标准在国际绿电消费核算与认证中得到应用,提升我国标准的权威性和认可度。

绿证虽小,却承载着国家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当每家企业都将绿色消费视为“必选项”,当普通居民都能轻松购买绿证参与减碳行动,我们距离实现“双碳”目标的目标将更加接近。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0250329/752395a7c201068bed5a9fc262e10d90.png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