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标准研制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 14067国际标准,规定了产品碳足迹的研究范围、原则和量化方法等,为统一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开展产品碳足迹数据国际交流互认奠定了基础。相较于国际标准,该标准增加了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标准的参考框架、数据地理边界信息建议等,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操作性。此外,该标准还规定了鉴定性评审、产品碳足迹声明和具体产品碳足迹标准框架等内容,为各方实施和应用标准提供充分指引。
GB/T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是一项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化的标准。它涵盖了从原材料获取、生产、运输、使用到废弃处理等各个阶段的碳排放计算方法,旨在帮助企业和组织准确评估其产品的碳足迹,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明确的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流程,有助于企业识别和管理其产品的环境影响,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其次,该标准将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要求进口商品提供详细的碳足迹信息。最后,该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国家承诺。首先,企业需要明确碳足迹核算的对象,即产品或服务,以及核算的边界。这包括确定哪些生命周期阶段、哪些温室气体以及哪些相关活动和过程应纳入核算范围。在确定了核算范围后,企业需要收集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相关的所有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消耗量、能源消耗量、运输距离、废弃物处理方式等。根据GB/T24067-2024标准,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来量化产品的碳足迹。这些方法可能包括生命周期评估、碳足迹计算工具或软件等。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和选定的计算方法,企业可以计算出产品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碳排放量。这一步骤涉及将各项活动和过程的数据转化为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出产品的碳足迹后,企业应对结果进行验证,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随后,企业应编制详细的碳足迹报告,报告中应包含核算目标、范围、方法、结果以及结论等内容。最后,企业应根据碳足迹核算的结果,识别出减排潜力较大的环节,并制定相应的减排措施。通过持续改进,企业可以逐步降低产品的碳足迹,实现更环保的生产和消费模式。ISO 14067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标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全球认可度,而GB/T 24067则是针对中国市场的具体需求制定的国家标准。两者在目的和核心内容上具有相似性,但在具体实施和操作层面存在差异。ISO 14067:这是一个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组织。GB/T 24067:这是中国国家标准,由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主要适用于中国境内的组织。ISO 14067:适用于所有商品和服务活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评估,包括制造、运输、使用及废弃处理等环节。GB/T 24067:专门针对产品碳足迹的量化要求和指南,涵盖产品的原材料获取、生产、运输、使用到废弃处理的各个阶段。ISO 14067:发布于2018年,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GB/T 24067:发布于2024年8月23日,并将于2024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ISO 14067:关注产品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旨在帮助企业量化产品的碳足迹,并制定针对性的减排策略。GB/T 24067:同样关注产品碳足迹,但更侧重于为中国境内企业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和流程,以符合国内法规和市场需求。综上,企业和组织在选择适用的标准时,应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市场来确定最合适的认证方式。除了ISO 14067之外,在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和区域已经开始实施或制定类似的碳足迹量化标准。例如,欧盟已经建立了碳足迹量化和报告的法规框架,要求企业在特定情况下报告其产品的碳足迹。与国际标准相比,GB/T24067-2024在方法论和适用范围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整体上符合国际温室气体核算的主流原则和方法。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过程,分享我国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成果,同时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我国碳足迹核算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尽管GB/T24067-2024的发布是我国在温室气体管理领域的一大进步,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企业对新标准的适应和接受程度、碳足迹核算的数据质量和可获得性、以及相关技术和人才的支持等。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对标准的认识和执行能力;二是建立健全数据收集和管理体系,确保碳足迹核算的准确性;三是加大对碳足迹核算技术的研发和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标准GB/T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在产品碳足迹核算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国际竞争力,也是实现国家长期气候目标的关键措施之一。展望未来,随着我国对温室气体管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预期将有更多的相关政策和标准陆续出台,共同构建起一个更加全面、科学和高效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