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动力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6-134-968

Industry information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绿电直连,对新能源影响几何?

2025-06-13 31 收藏 返回列表

绿电直连,是对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问题的积极回应,也是推动新能源生产与消费融合发展的新实践。


图片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有序推进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绿电直连的技术定义、管理边界和实施路径。这一制度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和终端用户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政策亮点与行业意义:

1. 制度创新:该政策创造性地构建了绿电直连的制度框架,为破解当前能源转型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提供了解决方案。

2. 双重价值:既有效应对国际碳关税壁垒挑战,又切实解决新能源就地消纳难题,实现了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3. 供需衔接:顺应企业日益增长的绿色用能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新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深度融合,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行业专家指出,此项政策是我国能源领域制度创新的重要突破,通过建立绿电直连的规范化发展路径,不仅提升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更为用能企业提供了可操作的绿色转型方案,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实质性推动作用。

直面难题 

鼓励更精准的新能源与负荷匹配  


记者梳理发现,《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定义了“绿电直连”模式,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不直接并入公共电网,而是通过专用线路与特定用户直接连接,实现电力的物理溯源。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能源政策与市场研究院院长凡鹏飞指出,绿电直连项目的新能源来源既可以是分布式,也可以是集中式。其中,分布式光伏项目需遵循《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并可在建成后选择并网或离网运行。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进一步介绍,绿电直连项目分为两类:  

- 并网型:电源接入用户侧,整体与公共电网相连,但需明确物理与责任边界;  

- 离网型:完全独立于公用电网,自成供用电系统。  


在“双碳”目标推进和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企业已提出绿电直供需求。华北电力大学教授、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副会长王鹏透露,近年来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及专家均建议加快绿电直连政策落地,以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国网能源研究院财会与审计研究所主任经济师张超表示,当前新能源消纳面临瓶颈,而《通知》通过优化新能源与负荷匹配,有望提升消纳能力。同时,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国际政策对绿电溯源要求的提高,该政策将为出口企业提供有力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绿电交易主要依赖经济合同,缺乏物理路径证明,导致出口企业面临碳足迹认证挑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分析认为,《通知》的实施将为电池制造等高外向型企业提供可验证的绿电供应方案,增强国际竞争力。  

  

张超还指出,绿电直连模式有助于减少新能源过度建设,提高实际利用率。通过将新能源装机、专用线路及储能配置纳入发用电成本,可激励企业自主决策、优化用能结构,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科学规划 

让发电与负荷两端“双向奔赴”


"电力行业具有显著的网络化技术特征和专业性特点,推进绿电直连必须坚持系统谋划、规划先行。"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王鹏指出,"实施绿电直连项目应当遵循安全第一、绿色低碳、权责对等、源荷匹配的基本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引领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通知》明确四大适用场景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能源政策与市场研究院院长凡鹏飞介绍,《通知》系统规划了四类适用场景:

1. 新增负荷项目可配套建设新能源实现绿电直连;

2. 存量负荷项目在足额缴纳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后,可通过调减自备电厂出力腾出发电空间;

3. 出口外向型企业可充分利用周边新能源资源开展绿电直连;

4. 尚未并网或当地消纳困难的存量新能源项目,经审批后可转为绿电直连模式。

国网能源研究院专家张超分析,《通知》创新性地建立了双向匹配机制:一方面为负荷端提供配套新能源建设的政策空间,另一方面为新能源项目开辟服务终端用户的实施路径。特别强调并网型项目必须坚持"以荷定源"原则,通过设置市场准入、电能平衡等技术规范,确保项目真正服务于终端用电需求。

提升源荷匹配的实践路径

张超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多项提升匹配度的具体措施:

- 根据负荷可调节特性确定新能源配置方案

- 统筹考虑项目投产时序与新能源建设周期

- 合理配置储能设施形成"源荷储"协同系统

- 建立储能容量租赁等市场化调节机制

市场机制衔接成关键

凡鹏飞特别指出,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背景下,需要重点研究绿电直连项目如何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调度管理体系有效衔接。这既是保障项目经济性的重要支撑,也是维护大电网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


落地见效 

需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形成合力


绿电直连:新型电力系统的创新实践与市场机遇

作为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探索,绿电直连模式正在引发能源制度、市场机制和产业协同的深刻变革。这一创新模式将如何重塑未来能源市场格局?又为新能源企业带来哪些发展契机?

市场活力全面释放

《通知》明确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绿电直连领域。国网能源研究院专家张超指出:"这一政策将显著激活新能源投资市场。"特别是面临碳关税压力的出口型企业,通过绿电直连既可降低碳成本,又能提升品牌价值,形成强劲的市场需求。更值得期待的是,在"绿电+"模式下,储能、氢能、数字能源等创新业态将加速涌现,推动源荷深度融合,吸引多元化资本布局。

产业链迎来新机遇

随着市场规范逐步完善,张超预测将催生丰富的配套服务体系:虚拟电厂运营商、综合能源服务商、碳资产管理机构以及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等新兴市场主体将蓬勃发展,为能源电力市场注入创新活力。

可持续发展机制保障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凡鹏飞强调,绿电直连项目必须平衡发展效益与社会责任。当前,国家正加快完善就近消纳价格机制,要求项目按规定缴纳输配电费、系统运行费等各项费用。张超补充道:"未来价格政策将重点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承担成本、公平参与竞争。"

政策落地协同推进

华北电力大学王鹏教授指出,政策实效取决于多方协同:需要省级部门细化管理、电网企业配套支持、国家层面统筹指导。"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系统推进,绿电直连将实现预期成效,推动能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王鹏表示。

这一创新模式正在打开新能源发展的新空间,其成功实践将为我国能源转型提供重要示范。随着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市场机制的持续创新,绿电直连有望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0250613/d7669dd3cf2c43016423f0b8f3d483ef.jpg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