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碳价”成为悬在水泥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碳价每涨10元/吨,我们每吨水泥的成本要增加8-12元。”华北某大型水泥企业负责人坦言,“如果碳价突破100元/吨,全行业可能面临亏损。”
碳价,这个曾经陌生的概念,正成为悬在传统高耗能行业头顶的“生死劫”。涨价,可能吞噬企业利润;关停,则关乎地方经济与就业。水泥行业的碳价困局,折射出中国“双碳”目标下的深层博弈。
2021年全国碳市场启动时,水泥行业尚未被纳入,但试点地区的碳价已悄然攀升。以广东为例,水泥企业配额缺口逐年扩大,2022年碳价突破80元/吨,部分企业单吨碳排放成本超过40元。
成本传导困境:水泥行业利润率不足5%,碳价成本占比已接近甚至超过利润空间。企业要么通过涨价转嫁成本,要么被迫减产。但下游建筑、基建行业对价格敏感,涨价意味着市场份额流失;减产则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固定成本分摊压力加剧。
碳减排路径看似清晰——技改升级、碳捕捉(CCUS)、燃料替代(如垃圾衍生燃料RDF),但现实骨感:
技改投入高
:一条5000吨/日生产线加装碳捕集设备需投资超2亿元,回收期长达10年以上;
替代燃料供应难
:国内RDF产能不足,进口依赖度高且价格波动大;
CCUS商业化遇阻
:二氧化碳消纳渠道有限,存储成本高,缺乏政策激励。
“不是不想转型,而是没钱没时间。”南方某中型水泥企业财务总监算了一笔账:当前行业平均吨净利仅30元,若拿出20%利润投入低碳改造,现金流将直接断裂。
碳价上涨倒逼水泥企业寻求清洁能源替代,但煤炭价格波动、电力市场化改革(电价上浮20%)同步施压。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开采也因环保趋严受限,原料成本同比上涨15%。
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基建增速放缓,水泥需求进入“平台期”。2023年上半年全国水泥产量同比下降2.4%,但库存却攀升至近五年高位。此时若强行涨价,可能加速下游项目停工,形成“越限产越滞销”的恶性循环。
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可通过布局光伏、协同处置固废等方式降碳;而中西部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碳市场履约压力下,部分企业已开始变卖资产甚至退出市场。
差异化碳配额
:对低碳转型企业给予配额奖励,避免“一刀切”;
碳金融工具创新
:推动碳期货、碳质押融资,缓解企业短期资金压力;
产业链协同减排
:将水泥厂纳入城市垃圾处理体系,通过CCUS与化工行业联动。
技术突围
:海螺水泥、中国建材等头部企业已试点“光伏+水泥”零购电模式,海螺更投资1亿元建设二氧化碳制甲醇示范项目;
市场整合
:中小企业通过区域联合采购、共享碳配额降低边际成本;
跨界转型
:部分企业转向骨料、环保砖等高毛利业务,对冲水泥主业风险。
从石灰石矿山复垦到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产业链低碳化正在催生新业态。例如,华新水泥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水泥窑协同处置+光伏产业园”,实现“废弃资源-低碳建材-绿电供应”的闭环。
水泥行业的碳价之战,本质是发展模式的重构。短期看,企业面临“涨价失去市场,关停失去生存”的囚徒困境;但长期来看,碳约束将加速行业出清,推动技术革命与商业模式创新。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15年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时,水泥行业曾被认为“无路可走”,却最终通过错峰生产、智能化升级涅槃重生。碳价危机或许正是下一场变革的起点。
结语
当碳价倒逼水泥行业站在十字路口,涨价与关停不应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市场协同”的三角支撑体系。毕竟,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产能与思维。水泥行业的未来,或许不在水泥本身,而在那些尚未被看见的绿色增量里。